当指尖触碰到那块被海水打磨得圆润的海边石头时,我突然理解了加缪笔下西西弗斯荒谬中的摸石诗意。海边摸石头这个看似简单的头场动作,在当代作家张炜的关于同名散文集里,被解构成一场充满存在主义色彩的生命仪式。那些散落在潮间带的学漫鹅卵石,既是海边时间的见证者,也是摸石命运偶然性的绝妙隐喻。
石头作为记忆的头场容器
张炜笔下那些被海水冲刷的石头,表面布满细密的关于纹路,就像老人额头上的生命皱纹藏着无数故事。在胶东半岛的学漫海岸线上,每个弯腰捡拾的海边动作都像在打捞沉没的记忆。作家特别着墨于石头温度的摸石变化——正午阳光炙烤后的滚烫,黎明时分带着夜露的头场沁凉,这些触觉记忆比视觉印象更持久地烙在神经末梢。

触觉唤醒的集体无意识
当叙述者描述拇指摩挲石面凹凸的触感时,某种原始记忆被悄然激活。考古学家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就有收集特殊石头的癖好,这种刻在基因里的收集欲,或许解释了为何现代人仍会不自觉地弯腰拾取海滩上特别的卵石。张炜敏锐捕捉到这种跨越时空的微妙共鸣。

偶然性编织的命运网络
全书最精妙的哲思在于揭示石头相遇的偶然性。某块墨绿色燧石可能经历了三次地质运动才来到这片海滩,而捡到它的那双手,或许只是因为避雨才偶然走到这个海湾。这种宿命般的相遇,让人想起博尔赫斯《沙之书》里那个无限可能的宇宙。张炜用石头碰撞的清脆声响,奏响了命运交响曲中最神秘的乐章。

在描写渔民老陈的章节里,作家展现了对偶然性的双重解读。老陈总能在暴雨前捡到特殊的"雷公石",这种看似迷信的行为背后,暗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。当现代人用概率论解构一切时,张炜提醒我们保留对神秘性的敬畏——就像孩童时期把特别的石头藏在枕头下的那种纯粹信仰。
海与石的永恒对话
潮汐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水痕,恰似时间写给石头的朦胧诗。张炜观察到的这个细节,完美诠释了海与石这对永恒恋人的相处模式。海水用千年耐心打磨石头的棱角,石头则以沉默记录海的喜怒哀乐。这种动态平衡的关系,恰似人类与岁月的博弈。
书中那个总在月夜来海边堆石塔的疯女人,她的怪异行为突然在某个瞬间变得可解。当石塔在晨光中轰然倒塌,我们终于明白:存在的意义不在固守,而在重复建造的过程。这或许就是海边摸石头故事最深刻的启示——生命如同潮间带的石头,终将被时间的浪涛卷走,但触摸的瞬间即是永恒。
合上书页时,手掌不自觉地摩挲着从青岛带回的那块带白纹的黑石。张炜用海边摸石头这个简单动作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存在本质的窗。当都市生活的焦虑袭来时,或许该学学那些老渔民,在潮起潮落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"雷公石"。


相关文章




精彩导读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