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

舍本逐末:当现代人追逐表象时丢失的本质智慧

字号+ 作者:冰川的中心 来源:随笔 2025-11-05 00:50:04 我要评论(0)

翻开《舍本逐末》这个古老成语的典故,仿佛看见一面映照当代社会的魔镜。这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故事,讲述齐王使者向赵国威后问安时,不问民生根本而先关心收成的细枝末节,被威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本末倒置的荒谬。两千

翻开《舍本逐末》这个古老成语的舍本时丢失典故,仿佛看见一面映照当代社会的逐末追逐智慧魔镜。这个源自战国时期的当现代人故事,讲述齐王使者向赵国威后问安时,表象本质不问民生根本而先关心收成的舍本时丢失细枝末节,被威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本末倒置的逐末追逐智慧荒谬。两千多年后的当现代人今天,当我们沉迷于短视频的表象本质即时快感、追逐消费主义的舍本时丢失符号价值、在数据洪流中捕捞表面指标时,逐末追逐智慧这个成语突然焕发出惊人的当现代人现代性。

成语典故里的表象本质永恒警示

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记载的原始场景中,威后的舍本时丢失反问犹如惊雷:"苟无岁,何以有民?逐末追逐智慧苟无民,何以有君?当现代人"这三重叩问构建了清晰的价值序列——农业收成是民众生存的基础,民众是政权存在的根基。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。我们习惯性关注App的日活数据却忽视用户真实需求,热衷讨论营销玩法而忽略产品本质,这种思维模式与当年只问"岁无恙"而漠视"民无恙"的齐使何其相似。

舍本逐末:当现代人追逐表象时丢失的本质智慧

历史镜像中的现代倒影

细读这个成语的衍生演变,会发现其批判维度在不断扩展。东汉王符在《潜夫论》中将其引申为"治大者不可以烦,烦则乱;治小者不可以怠,怠则废"的管理哲学。宋代朱熹则用"譬如树木,须先培养根本"的比喻深化其认知价值。这些阐释共同指向一个核心:任何系统都存在不可动摇的底层逻辑,就像威后眼中"民→君→问"的不可逆关系链。当直播电商为GMV疯狂时,是否想过用户复购率才是根本?当教育机构比拼名校录取率时,可曾思考学习内驱力才是核心?

舍本逐末:当现代人追逐表象时丢失的本质智慧

当代社会的舍本困境

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这个成语的现代演绎推向极致。我们追逐屏幕使用时长却丢失深度思考能力,积累社交点赞而稀释真实情感连接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预言的"技术座架"现象在此显现——工具反过来塑造人的认知方式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舍本逐末已从个体行为升级为系统性病症:企业用KPI替代使命愿景,城市用天际线竞争掩盖宜居本质,学术界用论文数量置换研究价值。当量化指标成为目的本身,我们正在集体出演一场荒诞的现代寓言。

舍本逐末:当现代人追逐表象时丢失的本质智慧

本质思维的复归路径

破解之道或许藏在成语故事的反面。威后展现的"本末思维"其实是一种系统认知能力,这要求我们建立三层意识:识别核心要素的洞察力(如民生之于治国)、理解要素关联的结构思维(如农业—民众—政权的依存关系)、保持战略定力的价值坚守。具体到现代生活,可能是关闭通知提醒找回专注力,跳出数据仪表盘直面用户痛点,在育儿时少关注才艺证书多重视人格养成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"作为人,何谓正确"的追问,正是这种本质思维的当代回响。

重读这个穿越时空的成语,突然理解为什么先秦思想能历久弥新。舍本逐末不仅是古代政治家的警示,更是对现代文明病症的精准诊断。当我们在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时,威后那句"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"的诘问,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回响。保持对本质的追问,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智慧。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相关文章
  • 《著名故事园: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》

    《著名故事园: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》

    2025-11-04 23:28

  • 《顽皮故事集》:当童年的恶作剧成为照亮生命的光

    《顽皮故事集》:当童年的恶作剧成为照亮生命的光

    2025-11-04 22:42

  • 《要听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:从共鸣到深度思考的完整指南》

    《要听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:从共鸣到深度思考的完整指南》

    2025-11-04 22:32

  • 《刘备:草根逆袭背后的领导智慧与人性光辉》

    《刘备:草根逆袭背后的领导智慧与人性光辉》

    2025-11-04 22:04

网友点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