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开泛黄的雷锋《雷锋日记》,那些朴实无华的故事文字依然散发着穿透时空的力量。作为党员,面永重读雷锋故事不仅是不褪一次怀旧之旅,更是精神对党性修养的深度叩问。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旗帜时代,雷锋"把有限的照亮之路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"的誓言,恰似一面明镜,代党映照出共产党员应有的初心精神底色。
雷锋精神的雷锋当代解码:为什么党员必须常读常新
当我们在组织生活会上讨论"如何践行初心使命"时,雷锋用22年短暂生命书写的故事答案早已镌刻在历史丰碑上。那个总把"我叫解放军,面永家住中国"挂在嘴边的不褪年轻人,用300多次义务劳动、精神100多场辅导报告、旗帜无数个悄悄补好的袜子,诠释了什么叫做"平凡中的伟大"。在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仍有市场的今天,党员更需要从雷锋"出差一千里,好事做了一火车"的实践中,领悟密切联系群众的真谛。

从"螺丝钉哲学"看党员的角色定位
雷锋那句"愿做革命机器上永不生锈的螺丝钉",道出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品格。在基层调研时常见这样的对比:有的干部把自己当成"指挥棒",而真正赢得群众口碑的,往往是那些像雷锋般甘当"铺路石"的党员。某社区书记十年如一日为孤寡老人送餐的故事,某驻村第一书记用三年时间带领村民种出"脱贫橙"的事迹,都是新时代对雷锋"螺丝钉精神"的生动续写。

日记本里的党性修养课:超越时空的价值共鸣
泛着蓝墨水痕迹的日记本里,藏着最质朴的执政智慧。"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,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热"——这不仅是个人修养准则,更是对"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"宗旨的诗意表达。在脱贫攻坚战场上,那些把贫困户当亲人的扶贫干部;在抗疫最前线,那些写下"不计报酬,无论生死"请战书的医护人员,都在用行动证明:雷锋精神的基因已深深融入共产党的血脉。

当"雷锋车"遇上"互联网+"
在数字化浪潮中,雷锋精神正以崭新形态焕发生机。某地打造的"党员雷锋e家"平台,将线下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;年轻党员创建的"时间银行"互助系统,让"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"的理念在云端延续。这些创新实践告诉我们:传承雷锋精神不是机械模仿六十年前的行为模式,而是要把握其"人民至上"的内核。
合上《雷锋故事》,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热烈。作为党员,我们或许无法复制雷锋的人生轨迹,但完全可以传承他那颗"永远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"的赤子之心。当每个党员都能像雷锋那样,把党的宗旨转化为给群众倒的一杯热茶、解决的一个难题、办好的一件实事,八千万颗"螺丝钉"就一定能拧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器。这,或许就是今天我们重读雷锋故事最深刻的启示。


相关文章




精彩导读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					
热门资讯
关注我们